高考综合改革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承载广大考生美好期盼,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关注度高。
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确定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青海、宁夏等8省区作为第五批改革省份,自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起,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为帮助大家全面学习,系统了解和准确把握陕西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程序规则等,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和长期从事考试招生工作的有关同志,对《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 称《实施方案》)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供大家参阅。
1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现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计入考生总成绩的选择性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扬长避短选择。
三是促逬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 引导普通高中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课程实施, 提高办学质量。
四是促进高校科学选才。高校可以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合理设置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提高选拔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的区别是什么?
答:合格性考试与选择性考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一是考试目的和作用不同。合格性考试目的是检查高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选择性考试目的则是在合格性考试对应科目合格的基础上,凸显不同高中生在学业修习上的学科特长,是高校录取参加统一高考考生的重要依据。
二是考试科目不同。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14门学习科目。选择性考试是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共计3门科目组成选择性考试科目。
三是考试内容不同。合格性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要求,选择性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综合要求。
四是成绩呈现不同。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呈现。选择性考试科目中的物理、历史2门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等4门科目成绩以等级分呈现。
五是考试时间不同。普通高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分别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三第一学期末安排音乐、美术科目的考试,第二学期期中安排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合格性考试;选择性考试时间安排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后进行。
13.合格性考试包括哪些科目?内容是什么?
答: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 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要求。
14.合格性考试的考试对象有哪些?是否可以补考?
答: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学校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也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未合格的科目可以继续报考,合格的科目不得重复报考, 合格性考试的成绩长期有效。
15.合格性考试如何组织?
答:合格性考试每年组织1次。合格性考试中的语文、数学、外语 (含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10门科目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等4门科目和物理、化学、生物学实验等考试由省级统一制定实施方案,市级具体组织实施。
普通高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分别安排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科目不多于4门,且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中最多选择1科,在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科目中最多选择3科。高二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科目可在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中自主选择科目。高三第一学期末安排音乐、美术科目的合格性考试,第二学期期中安排体育与健康科目的合格性考试。
16.合格性考试成绩如何呈现和运用?
答: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呈现。合格性考试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合格方可参加其对应科目的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同时也是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17.选择性考试包括哪些科目?考试内容是什么?
答: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6门科目。学生在历史和物理科目中首选1门科目,在其余4门科目中再选2门科目参加选择性考试。选择性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综合要求。
18.考生确定选考科目时,为什么要在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在其余4科中选择2门?
答:我省《实施方案》规定,学生在历史和物理科目中首选1门科目,在其余4门科目中再选2门科目参加选择性考试。
这样设置的主要考虑是:一是体现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的物理和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以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考生在这两个科目中选择1门,有利于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也有利于 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是符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际。我省各地高中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将物理或历史科目作为考生必选的科目之一,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引导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制定生涯规划,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 实的专业基础。
三是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成长发展。学生从思想政治、地 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参加选择性考试,理论上有12种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文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报其所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为了便于投档录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 和选历史的考生分两个序列进行排队录取。即同一名考生无法同时在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两个队列中排队录取,因此考生只能从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参加选择性考试。
19.选择性考试科目选择组合有哪些?
答:选择性考试科目理论上共有12种组合,具体组合如下:
20.考生如何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
答:科学合理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主要是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行选择。第一,考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等因素,按照对各科的喜好和擅 长程度进行选择; 第二,考生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第三,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