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王能力 通讯员 刘旭 任思洁
村道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掩映,健身广场设施齐全……走进富平县庄里试验区的乡村,一幅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村子变美了,生活舒适了,幸福洋溢在百姓脸上。
去年以来,庄里试验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按照市县安排部署,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县率先通过村庄清洁工作全域验收。
全域推进乡村蝶变换新颜
“垃圾堆、柴草堆、杂物堆都清理了。我们村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干净过。”庄里试验区永安村村民郭学军说,这次环境大整治很彻底,特别是村里存在很久的垃圾坑,一到夏天,蚊虫滋生,气味熏人,附近村民苦不堪言。现在环境好了,心里也舒服多了。
乡村要振兴,“颜值”要刷新。在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中,庄里试验区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以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逢乱必治、凡违必拆、不留死角、标本兼治,全面清除门前屋后“三堆六乱”、背街小巷堆积物、杂草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先后出动挖掘机、铲车等机械200余辆,拆除破旧旱厕1000余座,乱搭乱建2100余处,清淤渠道15公里,24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实现全域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集中整治,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永安村党总支书记孙志玲说,过去村民都习惯把垃圾堆到家门口或路边,随有随倒,要么风刮得满地跑,要么太阳晒得臭烘烘,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这次集中整治后,村容村貌换新颜。
1月23日,临近春节的一场大雪过后,庄里试验区三河村银装素裹,美景如画,展现出了冬日里独有的美丽。村道两旁一排排茂密的槐树林,文化墙上一幅幅充满乡土乡情的壁画,深巷民居一缕缕袅袅炊烟,成为村庄独特的符号,浓郁的乡愁气息扑面而来,勾起了在外游子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三河村基础条件较好,在这次人居环境整治中,该村在美化、文化上下“绣花”功夫,把“文化墙”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村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元素,通过一幅幅通俗易懂的墙绘,倡导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提升了村庄“颜值”,留住了美丽乡愁。
“每天走在村道上,看着两侧形象生动、充满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的壁画,心里特别舒服,也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就连小孩子都能讲几段孝道文化故事。”三河村村民莫大房说。
村庄美了,环境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提上日程。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莫代武说:“天气好的时候,妇女们就换上统一的服装聚到小广场跳广场舞,村里的各类自乐班、演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住在咱农村和住在城里一样好!”这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村民说的几句话。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庄里试验区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凝心聚力 掀起整治新高潮
时隔一个月,王庄村当刮目相看。
在最近的一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中,王庄村从最后一名跃升到第一名,实现了从“吃黄牌”到“拿奖牌”的大翻身。
据悉,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庄里试验区建立了督导机制和奖惩机制,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季奖惩、半年观摩”制度,采取“红旗正向激励+黄旗反向督促”措施,每季度对排前三名的村,分别给予1.5万元、1万元、0.5万元的经费奖励,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两位的村,不光“吃黄牌”,还要进行问责。
王庄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有15个村民小组,887户,村子大而分散,基础条件差,整治难度大,在历次人居环境整治排名中总是垫底。村党总支书记范西川说,能不能拿到奖励倒无所谓,排名垫底当众“吃黄牌”,被纪委问责,脸上“臊得慌”。
必须背水一战,打一个“翻身仗”。为此,他和“两委”成员,将全村887户分片包干,进家入户做工作,动员群众开展自清;对废旧空宅,由“两委”成员一齐动手,搬砖倒瓦,抬木清淤,全部拆除整平。他们的行动感染了村民,也纷纷自觉地进行门前自清,经过20多天的“整治行动”,一些陈年垃圾被清除,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大变样。
“王庄村能打个翻身仗,得益于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的全面参与。”范西川说,党员干部在一线,凝聚了民心,激发了群众干事热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环境整治局面。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冲在第一线的,永远是党员干部的身影,书记、镇长一线督战,班子成员靠前指挥,镇村干部带头动手,动员群众自觉参与,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压实了一个个责任。汗水浸透了棉袄,铁锹磨破双手,他们任劳任怨,在最“脏乱差”的地方凸显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推动着整治工作的开展。
永安村党总支书记孙志玲是新当选的一名女书记,清理一处陈年垃圾坑时,工作量大,气味难闻,但她毫不嫌弃,带领村组干部迎难而上、挑灯夜战,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换来了优美的环境,树立了形象,凝聚了人心,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群众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为此,庄里试验区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开展志愿服务,发放倡议书,利用宣传栏、农村大喇叭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使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的健康、利益息息相关,从被动到主动,从命令到自发,从小家到大家,全面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万余人次,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建立机制 实现环境“持久美”
“把原来的陈年垃圾全都清理了,垃圾收集点也建起来了,村民的观念也改变了,再也不乱扔乱倒垃圾了,现在我们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三河村村民任玉堂说。
美丽乡村不是“一时美”,而是要“持久美”。人居环境通过整治,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要保证长期干净整洁,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关键是要管护好、可持续。
为此,庄里试验区建立了以“巷道长”制度为基础的网格管护机制,村党组织书记负总责、“两委”干部包片区、小组组长抓巷道、巷道长管户外的四级治理网络,由点到线、由线带面,形成了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
三河村充分发挥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将村庄划分为29个网格,由29名党员网格员包抓相邻村民户外的环境卫生,看见乱堆乱放的现象及时指出、及时整改。山西村推选出20多名威望高、热心公益、有服务能力的党员、村民担任巷道长,每个巷道长包10至20户群众,设置巷道长公示牌,公布姓名、职责、联系电话等信息。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农村是我家,环境靠大家。山西村党总支书记刘双印说:“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保持,必须发挥村民作用,首先要引导农民增强环境意识,发动农民自觉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彻底改善。”
为了全面提升群众环境意识,在庄里试验区的乡村,处处都能看到这样的标语:“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呵护环境卫生,共筑生态文明”……
不仅如此,庄里试验区还将环境卫生整治写进村规民约,同时开展“洁美家庭”“洁美村庄”“优秀保洁员”等评选活动,聘请村内有威信的群众担任环境卫生监督员,对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及时进行说服教育、督促整改,效果很明显。
人居环境整治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庄里试验区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大战略,以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域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建好硬件、完善软件、一村一景,着力构建一村一特色的乡村建设格局。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固体垃圾、卫生厕所、生态林地治理,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全力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中央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数字农村建设,借助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搭建农村数字服务平台,助推农村环境治理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共同解决资金难题,着力形成农村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为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贡献庄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