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1916~1995)1916年5月30日出生于富平县美原镇雷北村。1932年考入三原县省立第三初级中学。1936年考入西安高中后,积极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宣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秋,张立和几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线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1940年1月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386旅工作,初任旅卫生处文化教员兼医训班政治教员,后调772团第二营任文化组长。1942年1月,调回团部任干部教员,负责全团干部的政治文化教育工作。同年2月经张国钧、冯化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组织上调张立到太岳武委会搞地方武装,负责宣传教育和编辑《太岳民兵报》工作。不久,又被任命为太岳武委总会秘书长。期间,他带领野战基干民兵随同陈赓、谢富治大军,转战晋西南、豫西、鄂北,纵横驰骋数千里,取得多次胜利。1948年5月,任太岳军区政治部宣教科长。1942年2月,党中央决定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抽调四千多名干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开辟新区工作。张立被任命为长江支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由于地方干部不足,上级决定将南下军区的干部转到地方工作,张立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第一部主任兼党委书记。后又任党校副主任兼党委副书记、福建省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简称“新研班”)主任兼党委书记。1951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又决定以新研班为基础,复办革命大学,张立任党委副书记兼教育长。1952年秋,几所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张立任校党委副书记兼政治辅导处主任。1954年福州大学改为福建师范学院,张立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1959年,他对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元帅深感不平,所以就借鉴唐太宗李世民“兼听则明”的史实,于1960年写成历史剧《励精图治》。1963年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创办福建第二师范,任命张立为党委书记兼院长。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张立遭受迫害长达6年之久。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教、科、文、卫、体等方面的工作。任职期间,他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经他多方协调,成立了“开元寺修复领导小组”、“五里桥修复领导小组”,使“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开元寺、五里桥得以顺利修复。同时,他深入各县市进行文物普查调研,发现和保护古窑址百余处。1974年,他亲自主持完成了泉州古船的发掘、整理、修缮工作,后又将平生所收藏的1458件文件无偿捐献给陕西历史博物馆。
1975年,张立任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坚决贯彻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精神,抵制“批判右倾翻案风”、“学朝农经验”等逆流。1979年,重返福建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期间,排除干扰,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亲自抓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工作。
1980年3月,张立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史学会”,提出应该成立“中国地方史研究会和编修新地方志”的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强烈响应。在1982年7月全国地方史志协会上,他被推选为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1983年初,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张立任主任。当时他已年过六旬,且患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等疾病。但他不顾疾病缠身,欣然地接受这项重要任务,为福建新地方志的编纂和旧地方志的整理开创了局面。
1995年4月26日晚,张立病逝,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