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贞(1916~1994)原名王若瑜,女,富平县人。豫剧著名旦角。1924年,随其父经商,流落河南开封。8岁拜著名豫剧艺人孙延德为师,并随继父陈玉亭习艺,主攻青衣。10岁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露演, 13岁在杞县一带相继主演“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等剧目。
1934年,陈素贞重回开封,其优雅、脱俗的气质很快引起广大观众的注目。出于对改革、提高豫剧表演艺术的共识,1935年初,她开始与樊粹庭合作。仅一年多时间即在新创建的豫声剧院连续上演了由樊粹庭编写的《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等7部大型新编古代戏和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叶含嫣》(即《洛阳桥》),并在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革新,在社会舆论中获得“梆子大王”、“豫剧皇后”和“河南梅兰芳”等美称。
1936年春,陈素贞应上海百代公司之约灌制《三上轿》等10部戏曲唱片。不久因嗓子不适,遂致力于“做功戏”的求索。1937年随樊粹庭去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得名家指点,技艺更加精进。抗日战争爆发,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几经周折后,于1940年秋率团赴西安演出。1942年10月,陈素贞脱离狮吼剧团到洛阳搭班,但不久即行隐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开封和平剧院复出。以后曾辗转于郑州、汉口、西安、宝鸡、徐州等地。1953年在兰州创建“素贞剧团”,任团长。1956年加入河北省豫剧团,领衔主演。1958年在邯郸戏校任教。1961年调天津市豫剧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素贞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政协河南省委常委、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政协河南省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情系舞台》为书名出版了她的回忆录。
1994年3月29日,陈素贞因心脏病猝发在郑州逝世,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