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爵
杨爵[明](公元一四九三年至一五四九年)字伯修,号斛山,今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六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年五十七岁。以学行有名。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母老乞归。服阕,起故职。时年岁频旱,帝日夕建斋醮,经年不朝;爵上疏极谏,立下诏狱,历五年得释。抵家甫十日,又被逮系狱,三年始还。卒,谥忠介。爵所作诗文,多直抒胸襟。有杨忠介集十三卷,周易辨录四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杨爵自幼家贫,发愤自学,36岁中举,次年进京中进士。在行人司供职期间,多次巡视湘、粤、晋、陇等地灾情,曾写下《山西行》《鬻子行》《鬻妻行》等优秀诗作。后又任山东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因向嘉靖皇帝直谏而遭七年冤狱。去世20年后得以平反昭雪,追赠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万历时加追“忠介”谥号,令省、府、州、县为其建祠。他与海瑞为同期铮臣,时有“北杨南海”之称。清康熙皇帝为杨爵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
毛泽东在点评《明史?杨爵列传》时写道:“靡不有初”。引用《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略写,指出中国绝大部分封建帝王很少能始终如一励精图治的通病,点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赞赏了杨爵的谏言政见,为御史杨爵与嘉靖皇帝这组矛盾做了公正结论。